2009年1月29日星期四

陶傑


陶傑

陶傑(1958年8月17日-),原名曹捷,尚有另一個筆名楊非劫,原籍廣西,香港暢銷專欄作家及傳媒工作者,新穗詩社社員,也有「香江第一才子」之稱,他在報章雜誌上(立場偏向親歐美自由主義)經常發表以文化角度評論政治和時事的文章,以嬉笑怒罵的形式批評中國文化陋習及中港政府,遭到部分人士的強烈反彈,斥之為極崇洋人物。

但亦有不少人認為,他對香港及中國社會的嚴厲批評,是「愛之深、責之切」的表現。

此外他是泛民主派人士代表之一,立場上支持香港普選及民主政治。2007年9月中,他簽約亞洲電視,拍攝亞視新一輯資訊節目,與劉天賜一起主持。

陶傑出身左派報業世家,父親曹驥雲為香港大公報副總編輯、母親常婷婷為編輯;外祖父常書林為《珠江日報》記者、弟弟曹輝在中資公司工作。

年輕時在香港灣仔摩利臣山道長大。
自幼接觸古典文學,中學時開始投稿,作品發表在《新晚報》。

曾以散文《屋之輓歌》奪得1976年全港中學生徵文比賽冠軍。《輪》及《揮春之二》分別奪得《時代青年》第二屆徵文比賽散文組冠軍、第三屆詩組冠軍。

《兵車行》及《勇士》分別被選為第五屆青年文學奬詩高級組亞軍,第六屆青年文學奬詩高級組季軍。

散文集《泰晤士河畔》獲得第三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雙年獎。

幼時陶傑曾經於香港左派學校培僑中學就讀,後來轉去嶺南中學,十七歲因會考成績未達中六要求而到英國重讀中五。
中七畢業後,考入華威大學攻讀英國文學,得學士銜。又在倫敦大學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修讀國際關係文憑。
畢業後於英國廣播公司任職八年,並任香港電台駐英記者。

回港後,陶傑在香港《華僑日報》、英文《東快訊》(Eastern Express)(皆已停刊)及《明報》擔任副總編輯。
1994年9月15日曾在機場隧道發生嚴重交通意外,在醫院深切治療部逾月。(在專訪中,他曾提及昏迷期間見到蓮花。)
後來在《明報》撰寫《黃金冒險號》專欄。
有一段時期曾經為《東方日報》撰寫社評及《功夫茶》專欄。
又在香港電台主持每週節目《講東講西》,亦曾在無綫電視與劉天賜主持電視節目《犀牛俱樂部》及於《都市日報》撰寫《光明頂》專欄。

現時,陶傑在香港《蘋果日報》撰寫《黃金冒險號》、《陶傑短評》、《星期天休息》專欄,壹週刊的《坐看雲起時》並在香港商業電台擔任晚間節目《光明頂》主持。
此外,陶傑亦與TOM出版集團大股東周凱旋合作,擔任和記旗下內容供應商「威震四方」的創作總監,為和黃3G手機提供內容和撰寫《茶杯雜誌》專欄。

陶傑已婚,太太姓曾,育有兩子。
兩夫妻在英國時認識;陶傑九十年代初回港,在九四年時曾遇上嚴重車禍,從鬼門關檢回性命後,二人正式結婚。
但陶傑婚後,仍不諱言自己風流成性,還曾形容自己的夫妻關係,是「一床兩制高度自治」,又說「婚姻是刑期,要終身監禁,但有時要保釋一下,出去放風、抖氣,但總會回來向監獄長報到」。
對於丈夫的出位言行,作太太的一直唯有裝傻扮啞。
於2004年8月10日, 陶傑被周刊揭發其風流韻事。
報道稱,記者目擊他涉攜同一名年輕女子離開九龍塘一所時鐘酒店,更以「廁紙纏臉」的方法離開現場。
有酒店的看更表示,他常光顧時鐘酒店,而且女伴不只一人。

陶傑作品主要以中文寫作。他善用多種修辭手法,對比喻法特別精通,把抽象感覺和概念化為立體景物,使筆下文字帶有強烈視覺效果。並大量引用古今中外之文學作品和歷史、藝術、政治、男女關係等知識,把記敘、描寫、抒情、議論等元素融合起來。

作品常見中西文化之比較,以讚頌西方文化來批評中國文化之弱點和缺失。對九七後香港政治文化之中國化現象,亦常大加批評及表示不滿,曾表示希望英國能繼續統治香港。

風格時而幽默,時而挖苦、誇張、反諷,特別是針對中國文化時。喜以「小農社會」、「小農DNA」、「大唐人街」等詞描述現代中國人生百態,社會上有人批評他言論過激和主觀,也有人認為他一針見血說出事實。陶傑熱衷研究中國文化,時在報章發表時事評論文章,以強烈批評中國文化作時事評論的焦點。
另外,他亦崇尚歐日文化,特別是對英國最爲欣賞,但他強調只是崇優。

另外有意見指他毫無文人的風骨,如曾任職兩間死對頭的報館 (東方日報及蘋果日報),寫出多種政見和意識形態南轅北轍的文章仍面不改容,有網民揭發他曾在《光明頂》批評IVE為「浮誇教育」,但在2007年又拍攝廣告「唱好」IVE。
甚至有網民質疑他因利益問題而減少批評中國大陸。

陶傑的專欄文章均十分通俗,甚至被認為是意淫和滿紙淫穢的性比喻,令人不堪入目,其在壹本便利的專欄尤其如此。陶傑這種以個人利益和市場為先的風格,令他被某些激烈人士批評為「文妓」。

2003年4月2日陶傑在香港明報《黃金冒險號》專欄撰文《下台吧,董建華!》嚴厲評擊當時的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,要求他下台,引起頗大迴響,當時特首辦主任林煥光甚至罕有地致函報館回應。
該篇文章多次被引用,亦被劇團「進念二十面體」及「非常林奕華」於舞台劇《東宮西宮》內引述,成為當時社會責罵董建華文章中的其中一篇經典。

2007年在香港電台電視節目《想一想香港》中,曾這樣講述自己作品,「寫專欄表達的方式最重要是淺白。
我覺得我寫的文字不是給內地人看,是寫給香港人看,我對香港人有信心,因為香港至少到1997年是一個國際城市,香港有很多人到外國留學,很多人懂英文,他們的思想及內涵很西化,所以遍激的寫作風格不是大問題。
很多人其實因為內心深處有共鳴,但受不了我一支筆直刺深處講出真話。」